诗文中的党史 | 第一期:先声——李大钊《青春》-校园资讯-衡阳市衡钢中学

导航切换
当前位置: 首页>>新闻动态>>校园资讯

诗文中的党史 | 第一期:先声——李大钊《青春》

作者: admin   日期:2021-04-09 08:03:44

  衡钢中学“学党史,强信念,跟党走”

  党史学习教育专栏

  【编者按】

  百年风华逢盛世,千秋伟业勇担当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衡阳市衡钢中学办公室特别策划党史学习教育专栏——“诗文中的党史”。诗以言志,文以载道,诗文记载了历史,更承载着革命前辈们的思想,映照着耀眼夺目的丹心。让我们翻开革命者写下的热血诗文,一起回眸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征程,重温共产党人的奋斗史,感悟历久弥坚的红色初心,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。学史明理,学史增信,学史崇德,学史力行。

  先声

  李大钊《青春》

  一百零五年前,一篇雄文作于海外,震动全国,洋洋万言。振奋青年斗志,唤醒青春中华。

  近代以来,外国列强觊觎中华,鼓吹我国已濒于垂暮衰年,百病缠身。严重民族危机之下,大批中国知识分子东渡日本,希望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成果,探索中国救亡图存之路。

  1913年,李大钊承朋友之助赴日本东京留学,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,留东三年,“益感再造中国之不可缓”。

  1916年春,李大钊散步户外,登高远望,“春日载阳,东风解冻,远从瀛岛,反顾祖邦”,日本到处呈现出万物萌发的春天气息,未知故国春色是否到来,是否还处于一片萧瑟。季节上的春天,让李大钊想到了人生的春天,进而又联想到了政治上的春天,渴望中国能够摆脱腐朽衰颓而复活更生,再造青春之中华的梦想充溢心中!一腔爱国之情由笔端喷薄而出,李大钊一气呵成,写下洋洋万言的《青春》一文。

  “中华民族的青年理应诚挚可信,要向世人展现这样一种姿态,不去锱铢必较地争辩,垂老的中国是不会灭亡的,而要把青春之力投入到中国的再生事业中。中华民族今后能否立足于世界,不在于让垂老的中国苟延残喘,而在于让中国以年轻强壮的青春之态重新复活。”

  这篇著于日本的文章,发表在了1916年9月1日出版的《新青年》第二卷第一号。陈独秀被文章回环绕梁的韵律,荡气回肠的气魄和精辟透彻的说理深深打动,特别将它安排在第二篇。文章“江流不转之精神,毅然独立之气魄”骤然传遍大江南北,对中国旧文化、旧思想、旧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。“以青春之我,创建青春之家庭,青春之国家,青春之民族,青春之人类,青春之地球,青春之宇宙,资以乐其无涯之生”这些文字鼓舞了无数热血青年。

  自《青春》一文起,李大钊成为《新青年》的重要撰稿人。1916年回国后,他和陈独秀、鲁迅等人写下多篇文章,宣传民主、科学精神,抨击旧礼教、旧道德。

  “要想冲破历史的桎梏,洗清历史的阴暗,再造中华民族的辉煌,让中华民族再度焕发青春,只能依靠青年。只有青年才是民族的希望,新造民族之生命,挽回民族之青春者,固莫不惟其青年是望矣”。

  回声

  毛泽东:“李大钊是我真正的老师”

  1918年冬,古老的北京城大雪纷飞,北大图书馆内,一个操着湖南口音的小伙子熟练地整理完一堆杂乱的书籍,经过红楼一层东南角的一个办公室,见到了仰慕已久的“李先生”,旧式长袍,圆脸黑胡,厚圆镜片。小伙子有点不知所措,先生朝他笑着点了点头。

  毛泽东后来在和斯诺谈话时怀着深厚的感情说: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,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。李大钊是我“真正的老师”。

  毛泽东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期间,正是李大钊开始向中国民众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重要时期。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、大力宣传和不懈实践,深刻地影响着毛泽东,而毛泽东蓬勃的革命思想和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,也深得李大钊的赞赏。和青年毛泽东一起工作,李大钊更为深刻地看到“新青年的创造能力”,展望着二十世纪人类“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”。

  作为老师,他深刻意识到,青年是民族复兴、国家富强的希望所在,因此他广泛结交青年朋友,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,提携扶植,指引青年朝着正确方向前进。包括毛泽东在内,李大钊的红色旗帜下,还围绕着邓中夏、高君宇、何孟雄、黄日葵、罗章龙、刘仁静等一批进步青年。

  当代传唱《青春》之歌

  历经105年历史激荡,李大钊创建青春中华的理想经久不衰。如今,青春已被演绎成歌,被当代青年传唱。

  [object HTMLImageElement]

  《经典咏流传》“央视boys”献唱《青春》

  李大钊《青春》(原文节选)

  春日载阳,东风解冻,远从瀛岛,反顾祖帮,肃杀郁塞之象,一变而为清和明媚之象矣;冰雪冱寒之天,一幻而为百卉昭苏之天矣。每更节序,辄动怀思,人事万端,那堪回首,或则幽闺善怨,或则骚客工愁。

  当兹春雨梨花,重门深掩,诗人憔悴,独倚栏杆之际,登楼四瞩,则见千条垂柳,未半才黄,十里铺青,遥看有色。彼幽闲贞静之青春,携来无限之希望,无限之兴趣,飘然贡其柔丽之姿于吾前途辽远之青年之前,而默许以独享之权利。

  嗟吾青年可爱之学子乎,彼美之青春,念子之任重而道元也,子之内美而修能也,怜子之劳,爱子之才也,故而经年一度,展其怡和之颜,饯子于长征迈往之途,冀有以慰子之心也。纵子为尽瘁于子之高尚之理想,圣神之使命,远大之事业,艰巨之责任,而夙兴夜寐,不遑启处,亦当于千忙万迫之中,偷隙一盼,霁颜相向,领彼恋子之殷情,赠子之韶华,俾以青年纯洁之躬,饫尝青春之甘美,浃浴青春之恩泽,永续青春之生涯,致我为青春之我,我之家庭为青春之家庭,我之国家为青春之国家,我之民族为青春之民族。斯青春之我,乃不枉于遥遥百千万劫中,为此一大因缘,与此多情多爱之青春,相邂逅于无尽青春中之一部分空间与时间也。

  推而言之,乃至生死、盛衰、阴阳、否泰、剥复、屈信、消长、盈虚、吉凶、祸福、青春白首、健壮颓老之轮回反复,连续流转,无非青春之进程,而此无初无终、无限无极、无方无体之机轴,亦即无尽之青春也。青年锐进之子,尘尘刹刹,立于旋转簸扬循环无端之大洪流中,宜有江流不转之精神,屹然独立之气魄,冲荡其潮流,抵拒其势力,以其不变应其变,以其同操其异,以其周执其易,以其无持其有,以其绝对统其相对,以其空驭其色,以其平等律其差别,故能以宇宙之生涯为自我之生涯,以宇宙之青春为自我之青春。宇宙无尽,即青春无尽,即自我无尽。

  此之精神,即生死肉骨、回天再造之精神也。此之气魄,即慷慨悲壮、拔山盖世之气魄也。惟真知爱青春者,乃能识宇宙有无尽之青春。惟真能识宇宙有无尽之青春者,乃能具此种精神与气魄。惟真有此种精神与气魄者,乃能永享宇宙无尽之青春。

  人类之成一民族一国家者,亦各有其生命焉。有青春之民族,斯有白首之民族,有青春之国家,斯有白首之国家。吾之民族若国家,果为青春之民族、青春之国家欤,抑为白首之民族、白首之国家欤?苟已成白首之民族、白首之国家焉,吾辈青年之谋所以致之回春为之再造者,又应以何等信力与愿力从事,而克以著效?此则系乎青年之自觉何如耳。

  吾族今后之能否立足于世界,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,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。盖尝闻之,生命者,死与再生之连续也。今后人类之问题,民族之问题,非苟生残存之问题,乃复活更生、回春再造之问题也。与吾并称为老大帝国之土耳其,则青年之政治运动,屡试不一试焉。

  吾愿吾亲爱之青年,生于青春死于青春,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。德国史家孟孙氏,评骘锡札曰:“彼由青春之杯,饮人生之水,并泡沫而干之。”吾愿吾亲爱之青年,擎此夜光之杯,举人生之醍醐浆液,一饮而干也。人能如是,方为不役于物,物莫之伤。大浸稽天而不溺,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,是其尘垢(米比)糠,将犹陶铸尧、舜。自我之青春,何能以外界之变动而改易,历史上残骸枯骨之灰,又何能塞蔽青年之聪明也哉?市南宜僚见鲁侯,鲁侯有忧色,市南子乃示以去累除忧之道,有曰,“吾愿君去国捐俗,与道相辅而行。”君曰:“彼其道远而险,又有江山,我无舟车,奈何?”市南子曰:“君无形倨,无留居,以为舟车。”君曰:“彼其道幽远而无人,吾谁与为邻?吾无粮,我无食,安得而至焉?”市南子曰:“少君之费,寡君之欲,虽无粮而乃足,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,望之而不见其崖,愈往而不知其所穷,送君者将自崖而反,君自此远矣。”此其谓道,殆即达于青春之大道。

  青年循蹈乎此,本其理性,加以努力,进前而勿顾后,背黑暗而向光明,为世界进文明,为人类造幸福,以青春之我,创建青春之家庭,青春之国家,青春之民族,青春之人类,青春之地球,青春之宇宙,资以乐其无涯之生。

  (原刊于1916年9月1日《新青年》2卷1号)

  来源:学习强国、央视新闻、央视网《经典咏流传》等。

  整理编辑:唐荣芳